讀特客戶端·深圳新聞網2022年03月15日訊(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張強)一夜之間,深圳靜了下來。
以往車水馬龍、川流不息的深圳,迅速變成一座“靜悄悄的城”。而平素忙忙碌碌、風風火火的深圳市民,則帶著復雜的心緒,開啟了一段居家抗疫的“慢生活”。
居家,表面看是“意外的假期”,實則“大不易”。一大家子人,特別是有老人、孩子、病人的家庭,突然要從早到晚生活在一起,吃喝拉撒、磕磕絆絆,對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一種心理考驗。
最直接的考驗就是對于柴米油鹽等基本生活物資的迫切需求。這些須臾不可離開的生活用品,在平時的生活中“不動聲色”,特殊時期往往凸顯強烈的稀缺屬性。于是,市民的“迫切需求”容易轉化為對基本生活的“不適感”和“不安全感”。
以確定性的行動,對沖不確定性的心理,把影影綽綽的恐慌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。正是基于對特殊時期社會心理的深刻認識,對城市運行規律的精準洞察,深圳按下一周“慢行鍵”之后,最緊要的事情就是全力以赴保障物資供應,竭盡所能讓市民生活一切如常。
市市場監管局、市商務局,第一時間發布情真意切的《致廣大市民告知書》,明確通告:全市米面油、肉蛋禽等食用農產品貨源充足、供應通暢、量足價穩。同時,緊急啟動《極端情況下農產品保供穩價應急預案》,確保農產品供應萬無一失。
“放心,管夠!”的鏗鏘宣告,帶著深圳式豪邁響徹朋友圈、社交媒體、大眾媒體,久久回蕩在市民心中。而這背后的強大物資供應保障能力,則是這座城市從容按下“慢行鍵”、啟動“慢生活”的信心所在、底氣所在。
“舌尖上的安心”無疑是最大的安心,體現著對城市、對政府最深沉、最穩固的信心與信賴??磻T了潮起潮落、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深圳市民,有著足夠淡定從容的心態,有著“每逢大事有靜氣”的良好心理素質,有著對城市近乎天然的信任。
“將我之身托付給我之城”——這種人與城之間同聲共氣的血肉關系,是這座城市無懼疫情無常的最大底氣!
當然,不必諱言,在一個超2000萬人口的城市突然按下“慢行鍵”,對于城市應急保障供應體系的確是一大艱巨考驗。當大規模人口急速回歸社區和家庭,所考驗的就不僅僅是“總量供給”,而是物資供應的可負擔性、可及性以及精準化、網格化、抵近化投放能力。
這種抵近服務能力,不應止于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應是“最后一百米”“最后五十米”,甚至更近。當此時刻,我們的物資輸送半徑與市民靠得多近,市民對城市的情感和信任就有多深,我們戰勝疫情的合力就有多強。
從城市慢生活“第一天”的情況看,廣大市民對物資保障供應系統給予了極大的期許,但高期待值之下,總不免留下“小遺憾”“小失落”。這也提醒著我們,正視市民吁求,理解市民“急難愁盼”,不斷優化物資保障供應體系的抵近化服務能力,創造性展開工作。比如,目前已經有小區開設臨時攤位,解決“足不出戶”與“出門買菜”之間的矛盾。
“慢下來”的生活,讓我們格外關心糧食和蔬菜,也讓我們更有時間和心情,去打量窗外春天盛放的繁花。請繼續相信那些紅著眼睛熬著夜的保障人員,相信服務體系以日為單位的迭代能力。經過慢生活“第一天”的磨合和反饋,城市保障供應體系必將更加科學高效精準,讓我們在暫時“靜”下來的城市中充滿勇氣和力量。